top of page

德國獵菇記

  • Writer: Katia Lin
    Katia Lin
  • Aug 3, 2021
  • 5 min read

Updated: Aug 7, 2021


ree

圖:採菇只需ㄧ個籃子跟小刀


自從在九月入秋時,被我發現「高大環柄菇」(Parasol)就長在森林外圍的草地上,

經過處理成為一道美味的素食肉後,我就陸陸續續從圖鑑跟網路資料,加上實地演練,找到各式各樣的菇種,讚嘆德國森林真是個寶,孕育這麼多好吃的蘑菇…

德叔並不熱衷吃蘑菇,但小時候他和父親去森林採菇的記憶深植至腦海,所以他成了我的引路人帶我進入『山珍』的世界。

經過一個月『尋菇吃菇』的洗禮,我已經從經驗學到辨識蘑菇、進而採菇、料理菇類,但森林還是有潛在的危險─如蜱蟲(Zecke)跟植物蕁麻屬 (Brennnesseln),被這二種大魔王攻擊到可是會留下心理陰影說,很不幸我都中招過了~

不過我真的是愈來愈像電影『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利用大自然給的禮物去果腹,一種與大自然共存、寧靜平淡的生活,似乎在這亂世中是一種心靈的救贖,偶爾在森林巧遇野鹿、野兔及不知名的鳥類會振奮人心;附近農家人搭著馬車逛樹林,那蹄撻聲彷彿進入童話故事,也許真的會看到小精靈圍著鮮紅毒蠅鵝膏菌(Fliegenpilz)跳舞,或是像糖果屋(Hänsel und Gretel)的小主角遇到巫婆…

ree

圖:紅毒蠅鵝膏菌(Fliegenpilz)


ree

圖:火蠑螈(Feuersalamander)


ree

圖:紅蛞蝓(Rote Wegschnecke)


好了~廢話不多說,來介紹幾種在德國森林常見的菇種─


ree

圖:高大環柄菇(Parasol)

★「高大環柄菇」Parasol

在靠近森林的草原上,發現幾朵「高大環柄菇」(Parasol),巨大的傘帽可是比我單手張開還要大說!未料理過的「高大環柄菇」Parasol有輕微毒性不能『生吃』,按照『德式』的做法,清洗傘帽後,裹上蛋液跟麵包粉用油煎炸,就成了美味的素食肉~


「高大環柄菇」Parasol (Gemeiner Riesenschirmling)料理方法

1.只取傘帽

2.切塊或是整片下去煎

3.裹上蛋液後裹上麵包粉

4.用油煎炸完成,可灑上鹽或胡椒粉增天風味

ree

圖:高大環柄菇(Parasol)料理



ree

圖:雞腿菇(Schopf-Tintling)


★ 「雞腿菇」Schopf-Tintling (Coprinus comatus)

在草地上、落葉下,發現許多「雞腿菇」Schopf-Tintling (Coprinus comatus),俗稱「毛頭鬼傘」,年輕時是一種美味的食用菌,成年後菌緣開始變黑捲曲, 最後化成黑色的墨汁溶化,以吸引昆蟲停留並傳播孢子。

肉質味似雞絲而得名,集營養、保健、食療於一身,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良特性,且色、香、味形俱佳。菇體潔白美觀,肉質細膩,炒食、燉食、煲湯均久煮不爛,口感滑嫩,清香味美,因而倍受青睞。

但有一種和雞腿菇同屬鬼傘的「墨汁鬼傘」,與酒一起食用時是有毒的,所以摘取或食用時要小心~


ree

圖:雞腿菇(Schopf-Tintling)

雞腿菇」Schopf-Tintling 料理方法

1.用濕布將表面的土及疣點去除

2.用手撕成一條一條

3.直接加鹽清炒或加入煲湯即可


ree

圖:雞腿菇(Schopf-Tintling)


巨大飽滿的牛肝菌─


ree

圖:褐絨蓋牛肝菌(Maronen-Röhrling)

★ 褐絨蓋牛肝菌(Maronen-Röhrling學名:Boletus badius)是歐洲及北美洲一種很普遍的可食牛肝菌,味道鮮美,喜愛生長在針葉和落葉林中,通常出現在6-11月。


ree

圖:紅柄牛肝菌(Flockenstieliger Hexen-Röhrling)

紅柄牛肝菌(Flockenstieliger Hexen-Röhrling學名:Boletus erythropus) 可食用,但是必須完整地加熱和烹煮,喜愛生長在落葉和針葉林混合的酸性土壤中,出現在5-11月。

其處理方法

1.用小刀切除髒汙處,以濕布擦拭外觀。

2.將蘑菇對半剖開,檢查是否有紅色血絲痕跡,若『有』表示有蟲進去啃食破壞,太嚴重就將之丟掉。

3.蘑菇的海綿體是無毒,但建議去除,蘑菇更加美味。

4.摘取回來馬上處理,放久會失去美味,盡量在三天內食用完畢。

5.可切塊烘乾,分批拿來燉湯或煎炒。

ree

圖:牛肝菌切塊及烘烤


ree

圖:雞油菌(Pfifferling)

★雞油菌(Pfifferling)

又稱雞油菌、黃菇、酒杯蘑菇,外表黃色呈漏斗狀,同松露、羊肚菌一樣都是比較珍貴的菇,在德國的超市看到曬乾的ㄧ小包(約3~4朵)就要台幣150了,所以在野外發現時,真的超振奮人心…

生長範圍很廣,針葉林、混合林、落葉林或苔蘚地皆可發現其蹤跡,每年約7-10月是生長季節,幼時為白霧色,群聚生長。


ree

圖:雞油菌(Pfifferling)


ree

圖:繡球菌 (Krause Glucke)

★繡球菌 (Krause Glucke)

繡球菌,是世界上唯一喜歡陽光的菌類。外觀顏色呈瑩白剔透或淡奶油色,宛如一朵盛開的白色繡球花,它又名繡球菇、花瓣茸、花椰菜菇。

天然的野生繡球菌生長在夏季八月就可在德國森林找到,十分珍稀,在日本被稱作『夢幻神奇菇』,因為含有大量β葡聚糖(據說是靈芝的3-4倍),是日本人長壽的秘密所在,也是不少餐廳名廚喜愛的食材。

繡球菌在幼嫩和新鮮時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食用菌,雖然它很難清洗,毛蟲和松針容易卡在一團亂的孔隙間。所以繡球菌應在沸水中汆燙2-3分鐘,然後加入其他的菜餚中。

繡球菌因含有大量抗癌物質,也被稱為免疫食用菌。它比銀耳有韌性,即使熱炒或入湯,短時間內也不會變得太軟,口感依然清脆。只有烹任較長時間,可以將嫩脆的口感變為軟糯。


其處理方法

1.用小刀切除髒汙處,以濕布擦拭外觀。

2.這兩種菇菌不會有蟲蛀食,所以不用太精細的處理。

3. 兩者都可以簡單用奶油跟洋蔥炒在一塊,加點鹽就可大快朵頤。當找到的量少時,就將其加入蛋液,煎成香菇蛋配飯吃~


ree

圖:繡球菌 (Krause Glucke)料理


★白鬼筆 (Gemeine Stinkmorchel)

ree

圖:長大成人的白鬼筆 (Gemeine Stinkmorchel)

ree

圖:白鬼筆蛋

這玩意可真嚇人,第一是遠遠就可聞到『臭臭的』味道,第二長相超像_____(請自行填入),但還未長大成人的白鬼筆 (Gemeine Stinkmorchel)又像『蛋』的形態,隱藏在土中,尋找它時必須眼睛非常尖利,不過有經驗的獵菇人可以『聞味』找到它…

成人的『白鬼筆』會散發惡臭的氣味,白色蕈柄較高,頂部是覆有暗綠色黏液的圓錐形蕈傘,而這些產孢組織中的孢子是靠被腐肉氣味吸引來的昆蟲傳播的。白鬼筆的菌柄、菌托可入藥,同時在在法國和德國的部分地區也是一種常見的食用菌。我們喜歡收集還是『蛋』形的白鬼筆,因這時的白鬼筆不會有臭味,其處理方法為:

ree

圖:白鬼筆蛋

1.先將『白鬼筆蛋』清洗乾淨。

2.剝掉外皮,就可看到被膠質包裹好的蛋心。

3.切片(橫切豎切都可),與奶油一同烹煎約20分,灑上胡椒粉即可食用。


ree

圖:白鬼筆蛋料理



ree

圖:年幼的網狀馬勃菌(Flaschenbovist)

★ 網狀馬勃菌(Flaschenbovist)

網狀馬勃菌(Flaschenbovist)只能說小時候拿來『吃』,長大後拿來『玩』~歪囉~

幼嫩的馬勃個頭不大,子實體內部為白色,並具有棉花糖一樣的紋理,肉質較為緊實,這時都是能吃的,口感如豆腐;此後馬勃子實體會快速生長,成熟的馬勃內部是棕黃色的,伴隨有海綿狀的組織,蘊含著大量孢子,用雙腳踩下去是會把孢子噴出來,到野外看到時,踩兩腳看到噴發景象,還真是療癒。


ree

圖:年老的網狀馬勃菌(Flaschenbovist)

處理方法為:

1.小刀切除髒汙處,以濕布擦拭外觀。

2.用刀剖半,通常肉質較為光滑緊實,若有小蟲就不要了~

3.油清炒加鹽即可食用。


ree

圖:口感如豆腐的網狀馬勃菌


★採菇幾個注意事項:

1.不認識的菇,千萬別亂採亂吃~

2.採菇時用小刀從靠泥土的菇柄切割,割取蘑菇後,記得將泥土蓋回去保護菌絲。

3.採取所需要的量就好,讓大自然生生不息下去…

4.盡量穿上長袖、長褲、高筒鞋襪,森林有很多蜱蟲(Zecke),蜱蟲可能會攜帶一些危險病毒,另外一種會咬人的植物蕁麻屬 (Brennnesseln)分佈四處,不小心就被刺到了~

5. 摘取牛肝菌注意事項:摘取時先用姆指輕按傘帽,若凹陷沒回復,表示太老了不好吃,反之太小的BABY菇,就放過它繼續長成繁衍~


Comments


  • White Facebook Icon

Facebook

  • White Instagram Icon

Instagram

  • White YouTube Icon

You Tube

  • White Pinterest Icon

Pintrest

12741966_954454267958591_574159027475531
關於我About Me

Katia

旅居德國人妻/媒體平面設計師/好奇寶寶

Email: ntutketty@gmail.com

 

訂閱內容

Thanks for submitting!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YouTube Icon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