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瑞士巴塞爾狂歡節—瑞士最大、最獨特的嘉年華

  • Writer: Katia Lin
    Katia Lin
  • Mar 13
  • 4 min read

ree

巴塞爾狂歡節(Basler Fasnacht) 是瑞士規模最大、最具傳統特色的嘉年華活動,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前來欣賞。這場狂歡節擁有超過700年的歷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儀式、音樂、燈籠遊行和幽默諷刺的文化風格著稱。

與歐洲其他狂歡節不同,巴塞爾狂歡節並非在齋戒期前舉行,而是在天主教四旬齋開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開始,持續72小時,因此被稱為「三天節」(die drey scheenschte Dääg,意為「最美的三天」)。



ree

狂歡節的開始:早安序曲(Morgestraich)

狂歡節從星期一凌晨4點開始,當全城的燈光熄滅後,數千名戴著傳統面具(Larve)的遊行者會點亮巨大手繪燈籠,隨著鼓隊與短笛樂隊(Pfeiffer & Tambouren)的節奏遊行。這場被稱為「早安序曲」的儀式象徵著狂歡節的正式開啟,神秘而壯觀,讓整座城市沉浸在一片燈光與音樂交織的夢幻氛圍中。



ree

主要活動與特色

1. 狂歡節樂隊(Cliques)與遊行

在 狂歡節期間,約有200多個狂歡節樂隊(Cliques) 參與遊行,每個隊伍都身穿特製服飾、戴著獨特面具,手持燈籠,吹奏短笛或擊打鼓樂。他們的樂曲通常是特別為當年設計的旋律,節奏輕快、略帶諷刺意味。


遊行時間:

星期一與星期三(Montag & Mittwoch):大規模遊行,隊伍沿著城市主街道行進,吸引無數觀眾駐足欣賞。

正式遊行(Cortège):參與者會拋灑糖果、橘子、鮮花和「狂歡節報紙」(Zeedel),這些報紙內容充滿政治與社會時事的幽默諷刺。



ree

一般在歐洲各地的狂歡節都有獨特的面具展示,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就是 Waggis。

Waggis面具的起源與象徵意義

Waggis 這個角色起源於阿爾薩斯(Alsace)地區,並於 19 世紀末成為巴塞爾狂歡節的固定角色。它最初是對來自阿爾薩斯的農民或市場小販的誇張模仿,他們當時常到巴塞爾販賣商品。如今,Waggis 已經演變成一種幽默、誇張且充滿活力的狂歡節形象,象徵著歡樂、惡作劇和嘉年華精神。

Waggis 的外觀

Waggis 的裝扮非常鮮明,通常包括:

巨大的面具(Larve):擁有誇張的大鼻子、寬闊的嘴巴,以及咧嘴大笑的表情,帶有一點滑稽與戲謔的感覺。

狂野的假髮:通常是鮮豔的藍色、紅色或黃色,增加視覺衝擊力。

ree

藍色工作服或條紋外套:這是對傳統勞工服飾的模仿。

紅色圍巾和木鞋:典型的阿爾薩斯農民裝束。


ree

Waggis 在狂歡節的角色

拋灑糖果與橘子:Waggis 會站在花車上,向觀眾拋撒糖果、橘子、紙屑(Räppli)或其他小禮物。但有時候,他們也會故意把紙屑倒在觀眾頭上,製造混亂與樂趣。

幽默與戲弄:他們會與觀眾互動、開玩笑,甚至故意戲弄不帶巴塞爾狂歡節 徽章(Blaggedde)的人,比如「懲罰性地」丟一堆紙屑到他們的衣領或口袋裡。

參與花車遊行(Cortège):Waggis 是巴塞爾狂歡節 三天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通常會在星期一和星期三的主遊行(Cortège)中大放異彩。



ree

2. 銅管樂隊表演(Guggenmusik)

銅管樂隊表演是巴塞爾狂歡節的另一個亮點,這些樂隊通常以嘈雜、誇張的銅管與打擊樂 演奏流行音樂或幽默改編曲目,並在星期二晚上進行大規模的現場表演。與 「早安序曲」 的短笛與鼓樂不同,銅管樂隊表演風格更奔放,帶有歡樂與戲謔的氣氛。

銅管樂隊表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最早起源於阿爾卑斯地區的狂歡節傳統,當時人們透過製造噪音來驅趕冬天和邪靈。到了 20 世紀,這種風格發展成為狂歡節遊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瑞士─特別是「巴塞爾」發揚光大。



ree

3. 狂歡節燈籠(Fasnachtslaternen)

狂歡節燈籠是 巴塞爾狂歡節 的標誌之一,這些燈籠高達數公尺,由當地藝術家手繪,通常描繪政治、社會問題或時事諷刺畫。燈籠的展示於「早安序曲」 之後進行,成為遊客和當地人拍照與欣賞的重要元素。


4. 諷刺歌謠表演(Schnitzelbängg)

巴塞爾狂歡節充滿幽默與諷刺,諷刺歌謠表演就是一種傳統的狂歡節即興諷刺歌謠。這些表演者以簡單的旋律搭配幽默押韻的歌詞,戲謔地評論當地政治、名人或國際事件,成為狂歡節上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


ree

Zeedel 的特色

Zeedel 通常以詩歌的形式呈現,內容多帶有 諷刺、批評、幽默或雙關語,以一種戲謔的方式評論過去一年的重大事件。

它可能針對當地政治人物、國際新聞、社會問題,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展現批判精神。

當地方言(Baseldütsch)書寫

Zeedel 大多用巴塞爾當地方言(Baseldütsch,巴塞爾德語)書寫,使其更加生動、接地氣,且增添了一層文化與語言上的幽默感。

與樂隊(Cliquen)的主題相關

每支參與樂隊(Clique)都會選擇一個年度主題(Sujet),Zeedel 內容通常與該主題相關,並搭配樂隊的服裝與花車設計,形成完整的諷刺表演。

以傳單形式發放

樂隊成員會將印好的 Zeedel 分發給觀眾,讓大家可以閱讀並欣賞這些幽默詩歌,有時還會搭配插圖或漫畫,通常印在簡單的紙上,設計樸素,內容才是重點!



ree

5. 終場(Endstreich)

狂歡節在星期四凌晨4點結束,與 「早安序曲」相同,當時全城燈光再次熄滅,樂隊緩緩結束表演,象徵著這場「三天不間斷」的狂歡落幕。


巴塞爾狂歡節 與其他歐洲嘉年華相比,有幾個顯著的不同點:

時間特別:不像其他狂歡節在四旬齋前舉行,巴塞爾狂歡節 反而在四旬齋開始後才進行。

神秘感與紀律性:遊行嚴格遵循傳統,參與者保持匿名,不與觀眾互動,營造一種神秘、尊重文化傳承的氛圍。

藝術與諷刺並重:從燈籠、面具到歌謠,巴塞爾狂歡節不僅是視覺與音樂的盛宴,更是一場政治與社會議題的藝術表達。



ree


Comments


  • White Facebook Icon

Facebook

  • White Instagram Icon

Instagram

  • White YouTube Icon

You Tube

  • White Pinterest Icon

Pintrest

12741966_954454267958591_574159027475531
關於我About Me

Katia

旅居德國人妻/媒體平面設計師/好奇寶寶

Email: ntutketty@gmail.com

 

訂閱內容

Thanks for submitting!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YouTube Icon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