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在約旦河西岸─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

  • Writer: Katia Lin
    Katia Lin
  • Jul 4, 2020
  • 4 min read

Updated: Jul 20, 2020


ree

圖:約旦河西岸(West Bank)的地理位置


巴勒斯坦(Palestine)自治區是阿拉伯人生活的區域,與以色列(Israel)有ㄧ道綿延不絕的高牆,每天通勤至以色列工作、求學的巴勒斯坦居民,都要經過邊境的檢查站(checkpoint),除了觀光客外,每個人都要下車查核身分,確定沒有危險的疑慮,才可以進入以色列人居住區。

2016年三月,我的環球行腳在約旦旅程之後,進入流著奶與蜜的迦南(Canaan),見證以色列、巴勒斯坦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節…

第一次進巴勒斯坦─

ree

圖:從以色列坐巴士進巴勒斯坦,可看到一排高牆阻擋了兩個地方。


在耶路撒冷(Jerusalem)的背包旅舍進行打工換宿期間,也順到巴勒斯坦(Palestine)的耶穌誕生地-伯利恆(Bethlehem)參觀,距離耶路撒冷其實只有8公里,可以乘坐阿拉伯公車路線231或234

初到此地,未感受到網路文章形容的悲傷感,就像一般觀光景點,絡繹不絕的人潮,生氣勃勃的市集,在遊客中心拿了簡介、地圖就開始徒步隨意的參觀。


ree

圖:伯利恆(Bethlehem)遊客中心供遊客索取的地區簡介,其中加薩走廊(Gaza strip)也在裡面

整個伯利恆(Bethlehem)因觀光客來訪,可見到許多外國人,例行性參觀聖誕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跟聖母哺乳石穴(Milk Grotto),也發現一個用橄欖木去雕刻不同裝飾品的藝術教學中心,提供巴勒斯坦居民的技能培養;伯利恆和平中心( Bethlehem Peace Center)展示的「耶穌馬槽誕生記」立體雕塑作品,有異國風情版的不同實體雕塑,其中的中國版作品非常逗趣。


ree

圖:藝術教學中心的師傅用橄欖木去做雕刻



ree

圖:「耶穌馬槽誕生記」中國版立體雕塑作品

回去耶路撒冷果然遇到傳說的檢查站(checkpoint),公車上的巴勒斯坦人全部下車,一個個接受證件檢查,身為觀光客的我是不用下車,在位子看著這幕景象,心中實在五味雜陳,看他們似乎習以為常,但心中真實感受為何?


ree

圖:以色列、巴勒斯坦交界檢查站(checkpoint)

在耶路撒冷古城,看到穆斯林區小販賣的T恤,上面寫著歡迎參觀巴勒斯坦,旅遊相關網站很多善良的人呼籲觀光客去多消費他們的店舖,見到伯利恆古城區,全都是國際組織幫助他們維護及發展觀光事業,路上可見聯合國的公務車穿梭,在地圖看到好幾個難民營區,心理拉鋸是否要去拜訪,但路途看到太多沉重的事,又再一次退縮…


第二次進巴勒斯坦─

這天猶太籍旅舍老闆載我到巴勒斯坦─伯利恆城門(Gate)前,禮貌示意要我自己走進去,在入口就看到一個大大的警告看板─「以色列人禁止進入,若進入將會危害你的性命且違反法律。」

ree

圖:以色列、巴勒斯坦交界城門(Gate)


這次進來,是要採買物品並促進他們經濟的想法,在這邊買了一些民生用品跟食物,發現物價比起高消費的以色列地區親民很多,巴勒斯坦人做生意很老實,不會亂坑觀光客。這天是假日的關係,古城到了傍晚也愈來愈安靜,開始有蕭條的感覺,於是我沒做任何參觀下離開。

第三次進巴勒斯坦─

這次參加伯利恆(Bethlehem)的散步導覽(Walking Tour),在巴勒斯坦籍導遊的帶領下參觀了難民營,也看到分開「以色列」跟「巴勒斯坦」的高牆,現在難民營靠聯合國組織及其他NGO國際團體幫忙,卻每況愈下。當地人看到台灣身份的我,也許都是一國兩治的敏感背景,他們很願意與我交談。

台灣立場還是跟他們不一樣,我們實際還是跟中國有分開的政權,擁有更多自由,他們的生活卻處處受以色列箝制。

後來遇到一個巴勒斯坦籍導遊的朋友,一聽到我從台灣來,馬上關心上個月在台南的地震,還很『無頭』跟我說 「妳想留在巴勒斯坦嗎? 我們沒地震、沒颱風、沒有任何天然災害,只有被以色列占領(Occupy)喔~ 哈哈!」

我一時無言…

ree

圖:分開「以色列」跟「巴勒斯坦」的高牆,上面很多宣傳和平的塗鴉。


ree

圖:巴勒斯坦籍導遊現在已經營民宿跟導覽維生。

ree

圖:被鎖住的約旦河西岸(Aida Camp)


ree

圖:結束完導覽的晚餐─中東米食料理─馬庫魯巴(Makrube) Photo:Tripadvisor


伯利恆(Bethlehem)的散步導覽Free Bethlehem Alternative Walking Tours 資訊

第四次進巴勒斯坦─

這一天旅舍的德國朋友包一台計程車去在約旦河西岸(The West Bank)的「希伯倫」(Hebron),此區有住著800人的猶太屯墾區,另外17萬阿拉伯人住在這裡。而亞伯拉罕(Abraham)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共同的先知,其墳墓位置就在希伯倫。


道路上有架設鐵絲網,鐵絲網滿是空瓶、空罐等垃圾,因為猶太人會從上方丟垃圾下來,鐵絲網是阿拉伯人自保而設。猶太人會在居住的上層住宅,插著以色列國旗,而阿拉伯人居住下方的樓層,頂樓有拿著自動步槍的以色列士兵,工作是保護居住在屯墾區的以色列人。

ree

圖:猶太屯墾區的以色列旗幟

ree

圖:「希伯倫」一景


回到旅舍跟猶太籍老闆聊,他是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相處,提到守衛以色列人的士兵很多都是阿拉伯人,兩邊也為此區域的觀光去做合作,但歷史的新仇舊恨及複雜的生存鬥爭,不是可以短短時間解決,再加上以色列是中東唯一一個非穆斯林國家,實在無法卸下防備。

回到台灣跟中國的關係,似乎也是因政權更替而亦敵亦友,衝突一直存在,是一個難解的習題。

Comments


  • White Facebook Icon

Facebook

  • White Instagram Icon

Instagram

  • White YouTube Icon

You Tube

  • White Pinterest Icon

Pintrest

12741966_954454267958591_574159027475531
關於我About Me

Katia

旅居德國人妻/媒體平面設計師/好奇寶寶

Email: ntutketty@gmail.com

 

訂閱內容

Thanks for submitting!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YouTube Icon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