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居住在真正當地蒙古包家庭,我才知道身邊資源不是對誰都是理所當然─外蒙古讓我上了一課

  • Writer: Katia Lin
    Katia Lin
  • Nov 22, 2019
  • 4 min read

Updated: Sep 10, 2020

2015年九月環球旅行第一個異國─就是「蒙古國」,這也是我第二次來到烏蘭巴托了,對外蒙古首都的印象停留在不美觀的市容,汙染的空氣,完全沒有青青大草原的景象。當時是因公出差,有花一天去鄰近的特勒吉國家公園(Terelj National Park)逛逛並騎馬,之後就返國了,但還是希望再來造訪此國度,沒想到就在環遊世界的路線中成為一站。


在烏蘭巴托時,第一次使用沙發衝浪,現在的外蒙古人不再是我們印象中騎在馬背上的民族,都市裡的年輕人難免也被世界潮流影響,住樓房,聽流行音樂,在這邊「韓流」一樣入侵,街上年輕人打扮都有韓星的味道。


當時主動寄信給一個位於市中心住在公寓裡的沙發主,但被婉拒,所以繼續搜尋其他機會時,發現了沙發主Begz─住在近郊山坡地傳統的蒙古包 (Ger district),雖然他在自己的檔案形容家裡髒亂又臭,還要跟他們家人一起打通鋪睡覺,我還是帶著好奇心,體驗四晚牧民家庭生活。


ree

圖:蒙古包區(Ger district),可以看到木屋跟蒙古包交錯林立。


Begz雖已住在烏蘭巴托近郊,生活作息還是如大草原的蒙古人一樣,自己養牛、放牧、製造乳製品,家庭關係緊密,早上還在社區推廣「荷寶芙」健康食品,過著很忙碌又自己自足的生活。


有四個可愛的小孩─三女一男,只可惜我在那邊借宿時,小男孩去外地念書,所以我和另一個往中國前進的俄羅斯背包客在這個家庭互動了五天…

ree

圖:我的外蒙古沙發主,一家人主要生活起居都在蒙古包。

ree

圖:Begz家庭成員「二女兒」及飼養的小牛。

ree

圖:與Begz家庭成員「小女兒」一同準備奶製品。

ree

圖:根據蒙古傳統習俗,吃完飯要用舌頭把碗盤舔乾淨。


在這裡我經歷了最不方便的居家生活,怎麼說呢?


位於山坡地的蒙古包區,一個蒙古包或是木房子就是遮風避雨的家。家裡沒有導線引進自來水,居民每天須用拖車或手提著水桶至幾百公尺甚至幾公里外的供水站取水;廁所是在戶外搭建的茅坑,沒有沖洗設備,沙發主要洗手或洗物品是在一個簡易水槽裡提水灌進去使用,而碗盤不用水每天清洗,而是吃完後要將之舔乾淨,再放回櫃子,據他的說法是個蒙古傳統習俗…


我曾看到屋主大女兒用一個小水桶清洗頭髮後,再洗穿過的襪子,最後水拿去清洗其他物品,不能在此洗澡洗衣物的我們,只能要離開的前一天到鎮上付費澡堂洗身洗衣,在水源充足的台灣,直接從水龍頭接上管子洗車洗家具,極少收集水源二次使用的我們,非常訝異又反思,是不是太浪費大自然給我們的資源了!

ree

圖:用牛糞混合牧草跟木炭,成為生火材料。

ree

圖:很簡單的水槽,水要用水桶去取的。


而外蒙古在九月底,早晚溫差就會差到十幾二十度,有一天還下冰雹,因為沒有電暖器,沙發主用牛糞混合牧草跟木炭,成為生火材料,用來烹煮食物及溫暖整個蒙古包,進行完一天的活動後,須將蒙古包中間的家具物品移走,打地鋪睡覺。


事後得知燒炭是造成烏蘭巴托市空氣污染的原因之一,在此區二十幾萬戶家庭在長達六個月的冬季一起燒炭取暖,讓空氣品質下降,並有危害身體健康疑慮…


和Begz聊天時,他提到自己過去並不是牧民,而是圖書館電腦工程師,因為不知道要保護眼睛,工作期間視力極速下降,所以離開原工作岡位,和老婆回去蒙古人原本自己自足的生活方式,他也提及外蒙古雖水源缺乏,但地底下有豐富的礦產,政府開放外資開採礦脈,卻也帶來都市開發不均跟環境破壞問題,他也深知燒炭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但無多餘金錢搬到市中心及使用自來水電,只能過一天算一天…


過去的我從沒感受到缺水缺電的不便,更是養成一些使用上的不好習慣,殊不知在其他國家的人民擁有不如在台灣一樣有豐富的資源,當身邊資源不是對誰都是隨時可得的時候,反省自己的一些使用資源方式…


年輕時在澳洲學語文,住在當地寄宿家庭,澳洲Home媽的家又大又漂亮,我正感覺他們優渥的生活條件,卻在晚餐時,她特別跟我們從亞洲來的寄宿學生耳提命令,告訴我們澳洲「水資源」不豐富,不要用浴缸泡澡。


也曾和一個也是在英國旅遊期間居住別人家的朋友聊過,他因為沒有隨手關客廳的暖氣就進房去睡,讓暖氣於無人空間下一整晚,隔天被屋主發現下驅逐令,因為不愛惜資源浪費!


一直到現在成為國際領隊,有機會帶團到歐洲,遇過在安道爾共和國住宿,客人抱怨房間冷氣打不開,經櫃檯人員解釋,原來是旅館因為保護環境,規定氣溫沒有超過26度不提供冷氣,當然客人有所怨言,這時深思,在台灣只要覺得溫度過高就開冷氣的習慣,似乎就無差別要套用在其他國家,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殊不知他們考慮資源短缺及實行環保的態度勝過取悅客人…


這些經驗讓我爾後在不同國家旅行時,隨時思考作一個有責任的旅行者,更多友善環境、更多珍惜資源…

Comments


  • White Facebook Icon

Facebook

  • White Instagram Icon

Instagram

  • White YouTube Icon

You Tube

  • White Pinterest Icon

Pintrest

12741966_954454267958591_574159027475531
關於我About Me

Katia

旅居德國人妻/媒體平面設計師/好奇寶寶

Email: ntutketty@gmail.com

 

訂閱內容

Thanks for submitting!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YouTube Icon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